生命禮儀

高雄生命禮儀

苓雅區生命禮儀

前鎮區生命禮儀
禮儀公司

首頁 > >【禪宗之祖-達摩的傳奇故事】



【喜好佛法的梁武帝當面錯過得道祖師】
達摩祖師見到梁武帝之後,梁武帝就問達摩祖師說:「大師,自從我登基以來,修佛寺,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請問我有什麼功德」?達摩祖師很坦然地說:「無功無德,就像物件的影子,你說它有,但是卻沒有。」梁武帝聽了很不高興,於是又問達摩祖師說:「那要怎麼樣才算是有功德呢」?祖師就說:「要潔淨完滿的得道者才有,但是這種人很難找!」梁武帝又問:「那麼請問,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的存在呢?」 達摩祖師就說:「沒有!」梁武帝聽了很生氣,又說:「身為僧人,你知道你是誰嗎?」這時候,祖師冷靜的說:「不知道!」於是梁武帝就把達摩祖師趕走了!

後來,梁武帝結識了志公大師,就談起了達摩祖師的對話:「志公大師,曾經我問達摩祖師,我修寺院,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問他我有什麼功德?而他卻說我沒有?」志公大師回答說:「達摩祖師答得對呀!皇上,你要知道,你本來是有功德的,但是老是掛在嘴上,要人稱讚,這就是刻意貪求功德,功過相抵,那也就沒有了。」梁武帝聽了,有點醒悟了,於是又問:「當時我問他有沒有佛的存在,他居然回答我說沒有!」志公大師回答說:「達摩祖師答得也有道理啊!皇上,你要知道,佛本來沒有形式,只存在心中,既然皇上懷疑有沒有佛得存在,那證明皇上心中無佛,既然心中無佛,那麼又怎麼會又佛的存在呢?」梁武帝被志公大師短短几句話就驚醒了,但是還是有點不服氣,又說:「那他也不應該說,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啊!」這時候,志公大師說了一句話:「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梁武帝這次真的後悔了,他親自趕走了一位真正的得道高僧!


【故事(一) 一葦渡江】
傳說,達摩是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自幼拜釋迦牟尼的大弟子摩訶迦葉之後的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一天,達摩向他的師傅求教說:"我得到佛法以後,應到何地傳化?"般若多羅說:"你應該去震旦(即中國)"。又說:"你到震旦以後,不要住在南方,那裡的君主喜好功業,不能領悟佛理"。

達摩遵照師父的囑咐,準備好行李,駕起一葉扁舟,乘風破浪,飄洋過海,用了三年時間,歷盡艱難曲折,來到了中國。達摩到中國以後,廣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稟報金陵,梁武帝王將相衍立即派使臣把達摩接到南京,為其接風洗塵,賓客相待。

武帝是一個佛教信徒,主張自我解脫。達摩是禪宗大乘派,主張面壁靜坐,普渡眾生。由於他們的主張不同,每談論起佛事,二人總是不投機。達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動的地方,於是便告辭蕭衍,渡江北上。

中國有個高僧,名叫神光,河南省滎陽縣人。當時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講經說法,當地群眾稱:"神光講經,委婉動聽,地生金蓮,頑石點頭"。圍觀聽講的人是里三層,外三層,水泄不通,達摩離開梁武帝北上,路過雨花台,見到神光在那裡講經說法,他就順便擠在人群中,側耳傾聽。達摩聽講,聽到有些地方點點頭,聽到有些地方搖搖頭。點頭表示贊同神光講的觀點,搖頭表示對神光講的觀點不贊同。神光在講解中,發現達摩搖頭,認為這是對自己的最大不尊,便問達摩:"你為什麼搖頭?"對佛學的認識二人因有分歧意見,達摩便主動讓步,離開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達摩去後,聽眾有人對神光說:"剛才那個人你知道他是誰?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達摩,精通佛法,學識淵博。"神光聽了以後,感到慚愧之極,師父到了跟前,剛才自己太沒禮貌了。於是他就趕快追達摩,賠禮道歉。達摩在前邊走,神光在後面緊追,一直追到長江岸。達摩急著過江,停立江岸,只見水域茫茫即沒有橋,也沒有船,連個人影也不見。這怎麼過江呢?達摩十分焦慮。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在這無可奈何之際,達摩突然發現岸邊不遠的地方坐著一個老太太,身邊放了一捆葦草,看樣子好象也是在等船過江。達摩暗自盤算:這位若大的年紀,為何孤苦伶仃,無人護送照料?也罷!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於是他邁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禮,說道:"老菩薩,我要過江,怎奈無船,請您老人家化棵蘆葦給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頭來,仔細地端詳達摩。見他兩隻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滿臉絡腮鬍子,捲曲盤旋,身材魁梧,舉止坦然,形象端壯,儀表非凡。老人暗自點頭稱許,隨順手抽出一根蘆葦與達摩。達摩雙手接過蘆葦,向老人告謝而去,及至江邊,他把蘆葦放在江面上,只見一朵蘆葦花,昂首高揚,五片蘆葉,平展伸開,達摩雙腳踏於蘆葦之上,飄飄然過了長江。

神光不顧疲勞,尾追達摩,及到江邊,看到達摩一葦渡江,就氣急敗壞地跑到老人面前不問青紅皂白,抱起老人身邊一捆蘆葦,撲通一聽,扔到水中,雙腳跳上蘆葦捆子,匆忙過江。誰知說也奇怪,這捆蘆葦不但不向前行進,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見勢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險些溺入水中。神光帶著渾身泥水,沖向老人,輕聽責問:"你給他一根蘆葦就渡過江,我拿你一捆蘆葦為什麼還過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蘆葦,助人有份;你是搶我的蘆葦,物各有緣,無緣無故,豈能相助?"老人說罷,瞬間悠然不見,浩瀚的江面上空無一人。這時神光自知有失,慚嘆不已,呼天不靈,呼地不應,悲悽非常,懊悔而歸。

達摩過江以後,手持禪仗,信步而行,見山朝拜,遇寺坐禪,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樹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佛業興旺,談吐吻洽。心想,這真是一塊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把少林寺作為他落跡傳教的道場。廣集僧徒,首傳禪宗。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里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古人有詩讚日:
路行跨水復逢著, 獨自淒淒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故事(二) 面壁九年】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達摩漂洋過海到中國,途經廣州、南京,然後北渡長江來到少林寺。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天然石洞,這個石洞高寬不過3米,長度約有2丈。方方的洞門,正好向陽敞開,冬暖夏涼,空氣清爽。洞前有一塊緊湊的小草坪,周圍濃蔭蔽日,不見天空。真是:"此地無盛夏,空山聽鳥鳴。"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做為他修性坐禪的地方。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裡,整日面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默然終日面朝壁,雙眼閉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有人,競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了。什麼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禪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惡念、邪念、雜念,外界的一切,對他沒有干擾,這是形容高僧修禪的高度造詣。"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活動一下四肢,鍛鍊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仍繼續坐禪。那時達摩的生活行經是:"上班坐禪,睏倦打拳,飢餓吃飯。"這樣,入定,開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公元527年到536年,整整面壁了九年(或雲十年)。後來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達摩在石洞裡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競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達摩面壁九年的事跡,為歷代人民所敬仰。寺僧們將影石開擊下來,放在寺內,瞻禮供養。明萬曆年間,人們在面壁洞外邊,建立了一座雙柱單孔的石碑坊。前額刻:"默玄處",後額刻:"東來啟跡"。

清道光年間,蕭元吉在少林寺看罷達摩面壁影石以後,深有所感,隨揮筆寫了一首《面壁石贊》:
少林一塊石,都道是個人。
分明是個人,分明是個石。
石何石?面壁石。
人何人?面壁佛。
王孫面壁九年經,九年面壁祖佛成。
祖佛成,空全身。
全身精入石,石肖全形。
少林萬古統宗門。
清 立《面壁石》詩云:
一石獨亭亭,中藏初祖形。
千年神氣生,何用著丹青。



【故事(三) 立雪斷臂】
達摩渡江到少林寺以後,在南京講經說法的神光,歷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終於渡過長江,追趕達摩到達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後,一心一意拜達摩為師,向達摩求教。達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會見時,神光傲氣十足,極不謙虛。現在神光提出向達摩求教,達摩不知他有無誠心,便婉言拒絕。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達摩在洞裡面壁坐禪,神光合十,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神光跟隨達摩九年之久,對禪師的一舉一動,真是心悅誠服。達摩離開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動,神光在跟隨師父從山洞回到寺院。

時值寒冬,達摩在後院達摩亭坐禪,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夜晚入定以後,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壓了下來,不一會兒,積雪逾尺。這時,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雙手合十,兀立不動,虔誠地站在雪窩裡。第二天一早,達摩開定了,他走到門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著。達摩問道:「你站在雪地里幹什麼?」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達摩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解意,他意識到這裡聖僧指點他禪悟的訣奧,毫不猶豫地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聽「咔嚓」一聲,一隻胳膊落在地上,鮮血飛濺,染紅了地下的積雪和神光的衣衫。誰知這虔誠的刀聲穿雲撥霧,飛報西天,晾動佛祖如來,隨手脫下袈裟,拋向東土。霎時,整個少林,紅光籠罩,彩霞四射,鵝毛似的大雪片被鮮血映得彤紅,粉揚而來。神光放下手裡的戒刀,彎腰拿起鮮血淋離的左臂,圍繞達摩亭轉了一圈,仍侍立於紅雪之中,周圍的積雪也被染成紅的。此情此景,達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為了向他求教,長期侍立身後,今又立雪斷臂,原來的驕傲自滿情緒已經克服,信仰禪宗態度虔誠。達摩逐傳衣缽、法器予神光,並取法名:「慧可」。

慧可斷臂以後,表現出高度的剛毅,他忍受著劇烈的傷痛,雙膝跪在雪窩裡,用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頂禮拜謝而退。從此,慧可就接替了達摩,成為禪宗的第二代,稱為「二祖」。

為了紀念二祖立雪斷雪,寺僧們將「達摩亭」改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嶽時,對「立雪斷臂」的故事頗有感觸,逐揮毫撰寫「雪印心珠」匾一塊,懸掛於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後生:佛業來之不易。



【故事(四) 只履西歸】
傳說達摩將衣缽法器傳給慧可以後,便離開少林去禹門(今洛陽龍門),禪棲在千聖寺,於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達摩死後,他的屍體按照佛教的禮儀裝殮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陝縣的定林寺內為他建造了一個墓塔,以作紀念。

達摩是北魏時期影響最大的禪師之一。達摩之死,對禪宗界來說,好象隕落了一顆明亮的星石,僧徒們為他頂禮祭拜,皇帝群僚為之合十讚嘆。

達摩之死,世所共知。東魏使臣宋雲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歸,對於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死後兩年,宋雲從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經蔥嶺的時候,迎見達摩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隻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後,宋雲急忙停步問道:「師父你往哪裡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接著又說:「你回京以後,不要說見到了我,否則將有災禍。」二人道罷,各奔東西。

宋雲以為達摩給他說的是戲言,絲毫沒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後,向皇帝復命交旨時,順便提到了他途經蔥嶺遇見達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誰知話音未落,東魏孝靜帝就發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達摩死於禹門,葬於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麼說在蔥嶺遇見了達摩,死人怎能復活?這分明是欺君騙聯,豈有此理?」說罷,便令殿角侍衛把宋雲扭出殿外,五花大綁投入南監。

事隔數日之久,一天,孝靜帝坐朝審理宋雲欺君一案。將宋雲傳上殿以後,孝靜帝問道:「你在蔥嶺遇見達摩的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你要如實說來」。

宋雲先叩頭,後說話:「皇上容稟:蔥嶺見達摩,祖師光著腳,一手拄錫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隨風飄,翩翩向西行。他說回西天,不讓我吭聲,假若說出去,災禍必報應。臣覺是戲言,順便奏主君。如今從實說,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萬望是非分。」孝靜帝聽了以後,半信半疑,真假難辯,無所敵從。群臣們在殿角下,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達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還陽魂?宋雲犯的是欺君之罪,應當依法處置。」有的說:「達摩西歸宋雲見,監禁豈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難辯,可以開棺驗證。」

孝靜帝採納了後一條建議,逐把達摩墓穴挖開,撬開棺蓋一看,果然棺內沒有屍體,只剩下一隻鞋子了。宋雲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照雪。

現在少林寺碑廊內,還有一塊《達摩只履西歸圓碑》,上邊刻有四句話:
達摩入天平年,熊耳山中塔廟全。
不是宋雲蔥嶺見,誰知只履去西天。

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流傳很廣,歷代遊人留下不少讚頌詩詞。明萬曆年間,金忠士在《題達摩面壁》的七言律詩中寫道:
渡江一葦浪花飛,九載跏趺坐翠微。
面壁已知僧入定,巢肩亦是鳥忘機。
無生色相俱成幻,有漏人天總悟非。
何事宋雲蔥嶺見,少林風雨悵西歸。


------------------------------------------------------------------------

 立即加入line@掌握好文不間斷,也請多加利用line@做意見反應及提供想閱讀的主題呦!



 


關心您的家人-好文專區


 
上一頁
PAGE TOP